《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讀後感
💡「人生死於 25 歲,然後葬於 75 歲。」
富蘭克林
這句話如雷貫耳,讓我闔上了手中的書,思考許久。
這是富蘭克林的名言,也點出了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困境 —— 活著卻早已停止成長。
前陣子分享《黃瑽寧的 10 堂育兒必修課全系列》的線上課程,裡面多篇育兒主題都不斷分享到這本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書中學到的觀念和金句,都不斷的提醒我:教育一個孩子,不只是為了成就他,而是要先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特別想分享書中的四個金句,這些話如同鏡子,讓我重新審視教育、孩子、甚至自己的生命。
內容目錄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孩子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而充分的同理,建立在愈來愈準確的理解上。」(p.22)
這句話完美詮釋了同理的真諦。同理不是單純地認同,而是努力去理解對方的世界。我聯想到《不便利的便利店》中寫道:「每個人都在與什麼苦苦對抗,所以你必須親切待人。」這份善意,永遠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力量。
非認知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
「非認知能力——如恆毅力、好奇、自我覺察、自我控制和樂觀主義,才是決定教育成功的關鍵。」(p.38)
身為父母,我們是否過於關注孩子的分數,而忽略了這些真正塑造一生的特質?
這提醒我:教育的重點不僅是知識,更是塑造一個完整的人。
而這件事情成功的關鍵,在於成為他的榜樣,而非口頭上教導他們這些非認知能力的知識。
他們會透過成長過程中,圍繞周邊的大人,習得這些能力。
幫助弱勢孩子的教育本質 🌍
「弱勢孩子的低成就不是命運,而是一連串機會落差的結果。」(p.53)
這呼應到書中其中一位教育家提到,國民教育的本質,就是要消弭資源分配不均的不公義現象。
當我們幸運的可以拿到相對好的資源,同時間也應該要去思考,我們能拿這份幸運去做什麼?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相對幸運的孩子,去為他的社群成就些什麼?
不光只是為自己的孩子,還要為更多的孩子創造公平的起跑點。
真正的改變是慢慢來的 🕰️
「改變就像軍艦轉彎,需要慢慢來,但最重要的是保有想改變的念頭。」(p.269)
這段話不僅適用於教育,更是對個人成長的深刻啟發。
我們成長在一個凡事求快、求效率、求結果的世代,但是真正刻骨銘心的感變,是需要時間醞釀的。改變雖然緩慢,但只要目標明確,就能持續前行。
教育與成長是一場長期的陪伴與修行。
如果你也在探索教育的意義,或者想重新找回成長的力量,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改變孩子之前,先改變我們自己,讓我們為孩子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