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機師的兩條路:自訓機師與培訓機師的差異解析
在台灣成為民航飛行員有三種管道,分別是培訓、自訓、軍退。
對於軍退的職涯,由於相對不熟悉,這篇文章僅就自訓和培訓管道,簡短分享主要的差別。
1.從哪裡開始:培訓 vs 自訓的起跑點
🏫✈️培訓
考上培訓機師,指的是在飛行訓練期間的所有花費,包含飛行訓練、食、宿,都由航空公司包辦,學員在學飛期間只需要專注完成飛行訓練。
🛠️✈️自訓:
在取得航空公司考試資格前,所有花費都自己包辦,找學校、食、宿、交通,訓練進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關鍵差異:誰為你訓練買單?自理能力訓練機會
2.在壓力中成長:誰的壓力更大?
🏫✈️培訓:
考上培訓的學員,通常是萬中選一的天之驕子,進入航空業年紀相對較輕。最大的壓力來源往往來自於自己,或是未來一年多共同生活的同儕之間的競爭。這樣的環境可能讓部分年輕學員感到輕飄飄,卻也容易激起勝負心。
🛠️✈️自訓:
會走上自訓一途,大概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成長環境相對優渥適切,原生家庭相對有資源栽培到國外進修,或是正好對航空領域有興趣;另一種則是培訓管道嘗試過卻屢屢挫敗,在整體考量下,依舊決定大膽邁向航空業,選擇自訓一途。
以後者來說,可能需要背負的壓力有:龐大的經濟壓力、家人的不諒解、孤軍奮戰的學習環境。
🤔關鍵差異:心魔來自於自己,還是環境?
3.選擇的代價:人生選項和重啟成本
🏫✈️培訓:
考取培訓的學員,年紀都相對較輕,順利完訓上線的話,會是人生最棒的禮物之一;但不幸落馬的人,往往年紀輕,人生沈沒成本相對低,可以在其他領域或原本專業重新東山再起。
🛠️✈️自訓:
做出自訓決定的人,往往經歷了幾年的考試失意、社會大學的摧殘,才決定踏上自訓一途,往往有種「賭徒心態」。一旦考取再次落榜,更容易一蹶不振、自我懷疑,因為年紀的關係,人生正本的重啟之路,也相對困難許多。
🤔關鍵差異:重啟人生的成本差異:年輕的再選擇 vs 賭徒心態的孤注一擲
如果你是培訓機師,面對激烈的同儕競爭,你會如何應對?
如果你要成為自訓機師,在財務、家人、錄取率的多重挑戰下,你仍會選擇堅持自訓嗎?
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留言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