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樂觀

《致富心態》最打動我的 3 個主題和 5 個體悟

《致富心態》最打動我的 3 個主題和 5 個體悟

為何而讀 這本書是近期當紅的財商書籍。 不僅 Podcast《人生實用商學院》主持人吳淡如推薦、《股癌》謝孟恭,國外作家 Howard Marks、James Clear 推薦、Amazon 上的評分也是 4.5 ⭐ 突破 11,000+ 的好評。 在博客來目錄點開,盡是意味不明的標題,閱讀動機單純是想看究竟是什麼樣的書,讓閱讀社群的書友們,前仆後繼地貼文分享 。 本書重點 《致富心態》一本充滿人生智慧的書,作者 Morgan Housel 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故事、數據、總結論點,串連成 20 個主題的財商書籍。 這些財商,不僅僅可以運用於投資,更可應用在人生。 若將投資的技能,比喻為安裝在大腦裡一套又一套的應用程式,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底層必須安裝的作業系統。 依照往例,我試著用心智圖整理出書中的篇章重點,分類為個人、他人、世界三個面向。認真細算的話,數量並非剛好 20,因為作者的章節觀念有部分是連貫,部分包含多個觀念,我嘗試列出、分類,予以視覺化。 《致富心態》最打動我的三個主題 經驗法則(Ch. 1) 我真的無法理解,他為什麼會這麼想(做)! 我真的不懂ㄟ……! 這是日常生活常會萌生的想法,或是講出來的一句話。 全書第一章的標題 – 沒有人真的是瘋子,一開卷就點醒了我! 儘管每個人都被教導一樣的事物,然而卻因為不同的經驗,在投資上,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決定。這個事實帶給我的思考,就是尊重「經驗法則」的重要性。 人腦的傾向,會以自己主觀的經驗、想法來看這個世界,這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更常看見的是,人們後續的行動帶來的影響。 批評、謾罵、不請自來的建議,對於當事人來說,全都屬於非必要的負面能量(提到能量,未來會再撰文討論)。我們應該懷抱更多的同理心,去思考為何對方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做這樣的決定。 這很困難、很花時間,但卻是人與人互動的基本原則,只是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世界被拋棄了。 我來試著列舉過去一年自己的親身體驗: 樂在存錢,看待花錢如流水的人們 不需用車,看待存第一桶金就買車的人們 擁抱長遠價值,看待樂於短線進出的人們 認識看不見的神,看待不倚靠神、只倚靠自己生活的人們 了解專注力重要性,看待不停低頭滑手機、追劇、玩遊戲的人們 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其實多少都存在了一些「真是瘋了!」的黑人問號 ‍♂️❓時刻,套句經典詩詞「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其實都是缺少同理心的心理狀態。 世代、經驗、價值觀、教育背景、學習歷程、閱聽媒體、求學、就業、婚姻、戀愛……各樣的成功/失敗經驗,都成就了一個人的獨特觀念和行為。 當下的特定時刻,一個人能做的選擇,通常對他來說就是最合理的選擇。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這也帶到下一個主題「合理性」。 合理勝過理性(Ch. 11) 要是這樣的行為前後不一致,我只能說,人生本來就不會始終如一。 – John Bogle 我們都是人,都有人性;完全講究邏輯,叫做機器人,完全理性。…

《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迪士尼的超級英雄

《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迪士尼的超級英雄

為何而讀 我平時觸及的視聽媒體,比較沒有聽到有人在推薦這本書,但我還是買了他,為什麼呢? 必須承認,是某天在逛誠品時,看見書封面上 Bill Gate 的推薦文字給吸引的。除了 Bill Gates,另一位重要的推薦人就是前些日子看到的 TED Talk 史上排名 #4 的影片《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講者 Brené Brown 的推薦。 當認識了越多有影響力的人物,我發現他們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漸漸的連結在一起,應該說,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看世界,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來看看作者是怎麼說的吧? 我不僅寫給有抱負的執行長,也寫給每一個希望在職業生涯甚至個人生活中走得更輕鬆、更有自信的人。 相信我,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本書大綱 全書圍繞在作者 Robert Iger 的職涯故事。 2 年 ABC(美國廣播公司)經歷、任職迪士尼 23年 ,其中擔任執行長 15 年(已退休,為現任董事長)。故事主要聚焦於職涯後半段,帶領迪士尼邁向全球最大娛樂帝國,一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其中包括:和賈伯斯的交手、併購耳熟能詳的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影業、福斯…,一度接近參選美國總統,以及各種危機處理的驚心動魄時刻,毫無冷場。 《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精華 若要說這本書最重要的概念,我想就是作者在序章中揭示的,回顧他職涯 45 年,尤其是領導迪士尼逾 15 年的心得,總結出他認為真正的領導者,應把握的做事原則。 由於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認真的讀一位領導人的傳記,不免手癢地,整理出來我看見的重要特質,對於部分讀者,或許會覺得無聊,建議跳過下面這段,可以直接閱讀下一段「我的體悟」 。 領導 10 大原則(作者提煉) 樂觀 p.29, 57, 123, 149, 191 勇氣 p.46, 135, 194 專注 p.11, 19,…

《掌握市場週期》市場的 7 種週期及 7 個體悟

《掌握市場週期》市場的 7 種週期及 7 個體悟

為何而讀 在拜讀過 Howard Marks 的《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後,深深震撼著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處: 風險該書讓我對於「風險」一詞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意識。了解風險到底是什麼,如何辨識它、控制它。也進一步觸發我對於學飛風險、飛行風險的進一步思考。 智慧(第二層思考) 該書很大幅度的拓增了我對於金融世界的認知邊界,這股震撼不亞於閱讀《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之感。透過該書,讓我看見了自己在投資世界的無知,並了解一些重要的觀念:價值、風險、情緒、週期… 等元素交互影響發生的變化,進而影響我投資乃至日常的行為。 覺察景氣位置 《投資最重要的事》8-11 , 15章,簡單的談到了週期(鐘擺)的觀念。 而這本《掌握市場週期》更加全方位地解析週期的概念,並提醒投資人面對週期應有的應對方式。 在 Ray Dalio, Charlie Munger 以及國內外權威人士的背書下,本書必定精彩可期! 推薦讀者類型 這段是我在整理閱讀重點時想到的段落,我思考什麼樣的讀者會對這本書有興趣,並在讀了之後從中獲益,我整理出來以下幾種類型: 看過《投資最重要的事》,對於各種週期觀念,想更進一步了解的人 期待透過市場週期,掌握出入場時機的投資人 自忖情緒波動較大的人 這樣列下來,好像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應該來讀這本書 ,是這樣嗎? 如果你這麼問我,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稍安勿躁,看下去,就知道了 。 《掌握市場週期》重點 這本書的信息量也是異常的大。 和前兩段提到的經典書籍《投資最重要的事》、《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樣,都是這些大師在商業圈打滾了幾十年後集結的精華。要在一篇文,短短上千字整理出來,我認為稍有難度。 我會試著用「黃金思維圈」的思路由內而外的順序推進,整理書中重點,與書中的論述順序可能稍有不同。 Why:為何研究市場週期 How:如何辨識市場週期 What:應對市場週期方法 1️⃣ 為何研究市場週期 在說明為何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週期這一詞代表的意義為何。 什麼是週期 作者在書中使用很多的篇幅,試著解釋週期這件事。因為曾有讀者在閱讀《投資最重要的事》之後,來信跟他提到,書中講週期的概念,不能稱之為週期,他對此無法認同。 長話短說,在我的理解,週期就是一種有「高低起伏、持續反覆、必然發生的趨勢現象」。不需糾結於高低點(振幅大小)、波段長度,或是否符合物理性質。 書中常用鐘擺來比喻,儘管鐘擺的物理性質:擺盪規律、震幅總相同,但終究只是借用它,作為一個易於理解週期的具體想像而已。 常見週期類型 書中舉出了常見的幾種市場週期類型(共 7 種),對於理解金融市場如何運作,各週期彼此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非常有幫助、最後再一筆帶回市場週期,也就是本書討論的重點。 經濟週期 獲利循環週期 投資人心態的擺盪 應對風險態度的週期 信貸循環週期 不良債權週期 房地產週期 下表簡單整理出,各種週期重點、形成過程及應對方式。 週期總結:市場週期 看到以上的表格,讀者們應該意識到,金融市場規則不是想像那麼容易了吧! 我已嘗試簡化作者書中表達的概念。每個週期,其實都可以看作是市場的一個子系統(各系統可窮盡一生探索)。每個系統看似各自獨立,實則各自相依、相互影響,帶動著整個稱之為「市場」的週期。…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一、為何而讀? 解決知識焦慮問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是幾個月前在博客來大量買書時,為了湊單一出版社三本75折的選書,所以不在原先計劃內,單純是被書名和作者吸引。羅振宇在大陸共享知識圈可以說是想當當的人物,主持節目「羅輯思維」橫貫中西知識,用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大眾說書,並在每年跨年固定舉辦為期四個鐘頭的跨年演講,滿足現在人的知識焦慮,還有不願意沒時間讀書的知識需求。 我沒看過他的節目,倒是聽過幾集「得到」音頻,然後之前拜讀兩本李笑來的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把時間當作朋友》,也是得到平台上的講師,知識含金量相當高。 有能力建構自己知識觀點和思考架構的通才一直是我嚮往的目標,在《窮查理普通常識》中,查理.蒙格就詮釋的十分到位,方法百百種,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進一步理解作者對於這種焦慮所給的方針是什麼? 二、本書重點 看完全書,發現其實很難歸納出一個系統性的重點。作者透過大量的閱讀素材理出一套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脈絡,而自成一套結論,這套結論也不能說 100% 正確,只能等待時間去驗證,但是過癮的是看他整個推論的過程,雖然是一部非小說作品,但是過程就像看小說一樣精彩。 全書用五大主題切割,分別如下: 1.知識焦慮 閱讀的唯一目的,是升級自己的認知 書中以牛頓對於現在社會社會貢獻為開端,藉由他對於科學和世界的連結一個承先啟後的地位,引導出來,在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取得和統整更容易,只要有心,我們可以站在無數的巨人肩膀上做思想上、技術上的創新、突破。 2.經濟學 聰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實的人 這篇章作者花最大的篇幅撰寫,我認為是全書的重點,也是我看下來最精彩的部分。 「用經濟學家」的腦袋來看這個世界是作者想表達的論點。所以他舉了很多用經濟學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並且歸納出分辨事實和價值判斷的差異。 3.創新 對系統進行優化也是一種創新 這一部分引用了大量來自 Atul Gawande 一位外科醫師的著作裡的故事,過去我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書摘《清單革命》。作者顛覆了以往對於創新的定義,認為只要將一件事情「持續做、系統做、拼命做」,也就是匠人精神,其實過程中就能實踐創新。 4.商業思維 每個員工都應該要有創始人的心態 細菌、病毒的特性:微小、變異、破壞性,以及用「球隊」、「聯盟」而非家庭來看待公司,是這篇表達的重點。 5.這個世界會好嗎? 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絕,「一針頂破天」,這才是未來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方向 《物演通論》王東岳(筆名非魚子)著。作者借用這本書的概念來總結全書的觀點。原書的結論「遞補代償」是一個對於全人類發展悲觀的結論,但作者卻用自己的視角給出來了一個樂觀的結論和建議方針,至少是對於未來的企業,但我認為同樣結論可以套用到個人身上。 以上各段重點我明白只有搔到癢處,但也只能搔到癢處,因為再過度整理,其實就可以寫一本書了,這就變成「說書人說書的說書」。然後對這本書而言,我認為保持一定的神秘感,算是對作者的尊敬,也算是為有心探索本書的讀者保留了些許樂趣。 如果試著用最簡單的一張圖來說明本書的架構,大概就是下面這張圖了 站在眾多思想家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經濟模式得到一個解答。 三、個人心得 如果要回答看完書後有沒有解決原先我帶的目的「解決知識焦慮?」我會回答: ❌沒有。 因為這本書的結論,最後僅闡述作者自己個人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對於書本下的標題,我認為並沒有交代一個清楚的解答。而我也發現這世代的書籍比較傾向於這類型的下標方式,因為經典的書名(要被解決的問題)已經被過去無數人討論過、書寫過,因此要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只能用包裝的手法來吸引新一代的讀者,就是下一個比較不相關的標題,但是當讀完整本書之後,又覺得他下的標題也沒有錯,因為再進一步思考,他依然部分解決了我「知識焦慮」的問題,於是我給的第二個回答就是 ⭕有。 透過整本書的思維推導過程,讓我對於知識的追求更加謙卑。我知道即使窮盡一生的時光,都沒辦法解決或是回答人生普遍會碰到一些很根本的問題,這包括: 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有沒有造物主?世界的規律是什麼?人類是否有可能解決某些已知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沒有辦法解釋,但是人活在世上總是得依靠某些理論去相信,讓自己得以和過去、現在、未來的現象做連結,哪怕是處理過去的糾結、面對現在的困難、預期未來的不可知。 這也解釋了我當初因緣際會認識基督信仰並且會接受並相信,然後持續透過此信仰的價值觀來生活的原因。 我認為哲學家思考存在的問題、科學家用公式來解釋存在問題,神學(基督教)則是透過創造論來解釋存在問題。 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但是和神創論衝突嗎?我從未深究過《物種起源》這本書,只有中學時的簡單理解,但至少現階段的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些偉大的理論,從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是嘗試對於這個世界的現象用一個通則的概念去加以解釋。 就像在經濟市場上,人們總是有一個傾向,對於過去市場發生的事情要有一個解釋,因為有了解釋才會心安,才能以這個解釋為本去預測未來市場的變化,這就是人思考的傾向。 所以我會說,知識的追求一切都關乎於解釋。當我有能力用各種同的角度去解釋現在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現象,那麼心裡就越更加的踏實,這份踏實是來自於一種對於環境的掌握感,我認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感。在追求安全感的過程,一定會伴隨著許多不安,比方說認知到所謂的「不公平、不正義、貧窮、極權、暴力、謊言、貪婪」…等等不可預測的人性,但是當我們得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嘗試改變、貢獻的時候,那麼「意義」這個問題,或許就從中得到答案了? 世間諸多問題的解釋或許就不需要在當下試著去解釋了。 四、行動方針 持續地學習、思考,建構自己的思維體系 五、延伸閱讀 《文明是副產品》- 鄭也夫 《宇宙的鐘擺》- Edward Dolnick 《蘋果橘子經濟學》- Steven…

Qué será, será

今天晚上和家人聊天,聊到最後其實是很低氣壓的…… 但老實說這種狀況很常發生,我最後給我內心的結論是這樣:有人生性樂觀,有些人反之,這的確有可能是天生的.但我想樂觀悲觀其實有很大的原因也會是過去生長的環境背景所造成的,不同的人總是有我想像不到的成長故事. 於是不知怎麼的,我在洗澡前突然心裡冒出來一句聖經的經文: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很想要跟家人分享這節經文.就在我在洗澡的同時,照往例播一下podcast(阿陸仔稱之為播客)來聽,我最常聽的播客是ESLPOD(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PODcast),會想要寫這網誌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感覺上帝太奇妙了,祂要這主持人介紹一首很適合我現在心情的歌曲:Qué será, será 沒騙人,真的太不可思議了,所以我一定要記錄一下我現在的心情!並分享這個播客出去,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好播客 Que Sera Sera podcast 跟這首好歌! Qué será, será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Doris Day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