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官,一個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教官好!」這是台灣航空界,飛行員們彼此打招呼的用語。
「教官」這個字詞使用的場景,在踏入航空業前便有耳聞,沒想到完訓兩年後,仍不時地感覺到特別,特別到我想寫一篇文章分享我的想法!
究竟為何會有這個稱呼,我對於這個稱呼又是怎麼想的?請聽我娓娓道來。
內容目錄
失去名字的一群人
最早對於「教官」這個稱呼有印象,應該是在高中軍訓課程吧。
當時對於教官沒什麼感覺,只覺得他們就是來學校管教我們的,上上軍訓課、學生違規時兇一下,就像是校園風紀股長一般的存在。
到了大學,發現校園也有教官,只不過和教官們接觸的場合,僅只於當兵服役期間,能享有「軍訓折抵14天」的軍訓學分而已。
畢業當兵,進到部隊後才驚覺:「哇!原來當年學校教官們的官階,動輒中校以上,幾乎可以當一個營的營長了!這些教官們,卻甘願在校園被我們這樣糟蹋欺負!」當時內心著實閃過幾秒鐘的歉疚感,不過這也都是過去式了。
待自己進到民航圈,「教官」反倒成為自己的代名詞,也是同伴們的代名詞。大家逢人都說「教官好」,這就是一同值勤夥伴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
話說「教官」一詞,究竟是如何進到航空界的?在與前輩教官們聊天並更多了解國內民航史後,我認知到其原因,就是民航駕駛與軍方飛行員血濃於水的關係。
不論是現在或是老一輩的教官們,很多都是從軍中退伍進到民航界服務的,而且比例不小。我想「教官」一詞,就是將軍中飛官彼此稱謂的傳統帶進民航的吧!
我是怎麼想的?
文化的轄制
為什麼會覺得這個名字特別有趣呢?主要是因為發現自己在不同情況下,對於不同「教官」會有不同的稱謂。
第一次見面的教官,沒有意外的話,都會彼此尊稱「教官」。
我相信這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成長的人一定有些難接受。但即便如此,我觀察到擁有西方成長背景的人,即使進到台灣航空公司,大都也入境隨俗的稱呼彼此為「教官」。除非特殊原因,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像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日式文化很濃厚的公司,也會不自覺的稱直屬長輩為「學長、學姊」,除非對方很明確表達出你就叫我「XX」就好了,才會因此改口。
這種文化,就造成了無論平輩或長輩,大家就統稱「教官」,這種感覺就是一種說不出的特別,我姑且稱之為文化。
權力的階級
西方職場文化,人與人間比較沒有位階的問題,大家都是公事公辦、實事求是,彼此的稱呼也理所當然叫對方的名字。
東方職場文化,可就大不相同,人與人之間反而很講究「閱讀空氣」的能力。權力位階、熟稔程度、事態狀況,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稱呼你為「教官」或實際中英文名字。
這樣說來,若被稱呼「教官」感到沒那麼舒服或有距離感,希望別人稱呼你一個,讓你感到比較沒距離感的名字呢?有方法可以解套嗎?
主動的力量
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主動的力量!
扣除掉習以為常的教官,我個人覺得比較親近的稱呼有兩種:
一是前面加姓,二就是直接稱呼中英文名字。
以我為例,有人稱呼「張教官」,或是我的英文名字,都會讓我感覺到比「教官」來的更親近些;至於中文名字,因為我是單名,所以不會有人只稱呼我單名,一定都是全名一起叫。也因此我認為名字只有兩個字的缺點,就是永遠分不清楚人家是正常的叫我、還是帶情緒的叫我。不知道單名的你,是否也和我有一樣的困擾呢?
回到「主動」這個主題,當組員們在飛航任務報到後,主動介紹自己的英文名字,或是稱呼對方的「姓加上教官」,或許就能改變這個只有「教官」稱呼的現象了。
當然以上純粹是我個人主觀的想法,或許也有人認為「教官」的稱謂,其實就是比名字本身要來得親切。但根據《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一書中第6個理論,我相信前者的比例應該還是高一些。
記得你是誰
我曾經看過兩本書,書名分別是《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記得你是誰》。
這兩本書帶給我的共同感動就是:
你是誰,比你叫什麼更重要。
說到底,「教官」只是職場上的一個稱呼,就像在打針時稱護理長為「護士」、在過馬路時稱義交為「警察」、或是航空圈以外的人稱我為「機長」一樣。正確與否、背後初衷都不是那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誰?你做了什麼?你希望怎麼被世人記得?
所以當我 2016 年,第一次踏入航醫中心體檢(尚未出國學飛)被稱呼「教官」的那刻,我就明白了一個稱謂真的不能代表什麼。
當時候到了,這一切的稱謂都不再有意義,真正要緊的只有一件事 – 記得你是誰。
Ps. 閱讀文章卡關的這一兩週,就讓我用不專業的飛行思考來延續週更紀錄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一個按讚、一則留言,對我都是莫大的鼓勵!